近日,有爆料稱高校迎來了一波降薪潮,降得多的平均一年就降了4萬。同時,在社交平臺,也可以看見不少教師分享自己“降薪”的情況——
其實早在去年,高校教師降薪的傳言就開始了。2022年3月下旬,“深圳教師降薪”的話題還沖上了微博熱搜高位。
時至今日,高校教師降薪雖然沒有成為普遍現(xiàn)象,但對于很多教師來說,基本工資沒有增加,但績效工資調低了,實際薪資自然是減少了。
教師收入減少,與之相對的是,官方允許高校教師適度兼職兼薪。
1月30日,安徽宣城政府發(fā)文,鼓勵民營企業(yè)聘用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擔任“科技副總”,對年度績效評估為良好等次以上的“科技副總”,給予相應補助。
截圖自《關于持續(xù)深化“一改兩為”促進民營經濟發(fā)展壯大的若干舉措》
再回看過去官方對于教師兼職的態(tài)度,可以看出是逐步開放的。
2011年,《高等學校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提出:“不得從事影響教育教學工作的兼職”;
2016年,《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指出:“允許高校教師從事多點教學獲得合法收入”;
2021年,《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到,高校教師在履行校內崗位職責、不影響本職工作的前提下,經學校同意,可在校外兼職從事與本人學科密切相關、并能發(fā)揮其專業(yè)能力的工作。
就宣城市“鼓勵民營企業(yè)聘用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的舉措而言,對企業(yè)和高校教師可謂是雙贏。
對企業(yè),人才是發(fā)展的關鍵,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的到來,將有助于企業(yè)解決技術難題,同時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對教師,兼職兼薪不僅能夠積累實踐經驗,再“反哺”學生,還能通過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獲得勞動報酬,不失為提高收入的方式。
要知道,在高收入的教師群體下,還有一部分青年教師處于“吃不飽,餓不死”的生活水平。受職稱等級、工作年限、績效等因素影響,很多教師的收入其實并不高。
“我覺得很多人都對高校老師存在誤解,只看到少數(shù)人收入高?!薄坝心芰Γǖ模┚蜕暾堈n題,根據課題經費的多少進行科研獎勵,但是對于三四十歲的中青年教師,能申請下一個小課題都比較難?!?/span>
之前在《高校教師自爆收入:大家都是博士,待遇怎么差這么多?》就曾寫道:
有報告指出,多數(shù)高校青年教師月收入僅夠維持基本開銷,每月能有結余的只占31.3%,而入不敷出的占了23.7%,甚至有11.8%的高校青年教師在工作前幾年需要靠親人幫助與接濟。
高校青年教師收入待遇偏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么,允許教師兼職就可以補貼他們的收入嗎?
實際可能并沒那么簡單。
以湖南大學為例,在《湖南大學教職工校外兼職管理辦法(試行)》中,關于教職工兼職,學校是這么要求的:
中級及以下專業(yè)技術職稱的教職工在首聘期內應全職在校工作,除在各類學術組織或其他非營利性機構擔任非實質性工作任務的名譽性職位外,不得從事其他校外兼職。
截圖自湖南大學人力資源處 官網
這意味著,校外兼職門檻篩走的,恰恰可能是最需要兼職收入來改善生活的青年教師。
那么,對于高校青年教師來說,還能如何提高收入?
(1)搞職稱
高校教師工資是和職稱掛鉤的,職級越高,工資也就越高。以某高校為例,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的課時費分別為60、80、100、120元/每節(jié)——助教和教授的課時費相差一半。同時,有了職稱的title,在校外從事工作也將獲得更多良機。
(2)搞項目
高校教師工資還有一部分來源于績效工資和年度考核獎勵工資,跟完成的工作量和科研成果等有關。真正影響薪資的大頭,在科研項目上。因此,想要高收入,就要盡可能多拿項目。
(3)搞人際
人脈資源在短時間內可能看不出有什么用處,但它會成為你成功的墊腳石,可能未來的某次合作就會用上。積累人脈資源,可以多參加學術交流會議,結識同行甚至是一些大牛,通過“刷臉”宣傳自己,從而拓寬自己的學術圈子,
另外,在《高校講師除了工資,還有哪些渠道可以賺錢?》也講過,大學老師作為高知分子,投身知識變現(xiàn)領域的成功案例非常多。知識變現(xiàn)不容易,但將是一項長期投資。
當然了,搞錢并不是教師必須的,關鍵在于你想要什么生活。有人說,高校教師是“一份窮得穩(wěn)定的職業(yè)”,看中了穩(wěn)定,也要做好窮的心理準備。
▍往期內容
>>《博士找對象和找大學教職哪個更難?丨高才情報局第63期》
>>《持續(xù)擴招!找教職難度加大,普通博士還有機會進高校嗎?丨高才情報局第6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