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慧入職高校大約8個月,最近,她正糾結(jié)離職的事情。
博士畢業(yè)時,敏慧在一所985和一所雙非之間,選擇了后者,也就是目前就職的高校。
“原因嘛,一是看中城市,那所985高校在中西部,離家比較遠,而雙非高校離家近,還在大城市,生活品質(zhì)相對好一些;二是單純不想卷了,去雙非就是想著寧當雞頭,不做鳳尾?!?/span>
但實際卻不似敏慧想的那樣——
敏慧表示,大城市的房價高得離譜,即使學校薪資+房補已經(jīng)比非發(fā)達城市高了,與當?shù)氐姆績r相比,還是杯水車薪。還好,她本身沒有高消費的習慣,生活也算過得去。
只是想著“寧當雞頭不做鳳尾”的敏慧沒想到,學校給教師的考核標準并不低。“不,應該說,比我博士畢業(yè)學校還要高。”敏慧補充道。
同時帶來的問題還有——
問題一 平臺限制
由于學校本身科研底子比較差,科研平臺和重點院校沒法比,可以給到的資源也不夠。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敏慧認為自身科研能力不錯,但缺少平臺和資金的支持,也很難有大發(fā)展。
網(wǎng)友分享丨截圖自小紅書
比較寬慰的是,敏慧的專業(yè)至少有碩士點。而沒有碩士點的雙非,缺少科研力量,科研開展起來就要困難得多。
以某高校為例,沒有碩士點,教師只能請本科生兼職做科研,但本科生的科研基礎(chǔ)有限,基本上教師只能靠自己。
截圖自知乎
問題二 圈子固化
苦于資源的同時,敏慧還感到在學校要搞科研,沒有人脈,寸步難行。她直言:“學術(shù)圈就是拜山頭,如果抱到學閥的大腿,日子就能好過一些。”
——學閥,主要是指具有權(quán)威性的資深學者,他們一般對學術(shù)資源分配擁有較高的話語權(quán)和控制權(quán)。
截圖自知乎丨來源見ID
前段時間,某公辦高校副教授在社交平臺上發(fā)表離職宣言,引起熱議的同時更戳中了許多青年教師的痛點。其中也提到了“學閥”——
“國家項目中標率那么低,如果只靠自己不抱學閥大腿,且你的研究方向不在戰(zhàn)略重點領(lǐng)域,每年失敗這件事就看你能堅持多久,尤其是拿完相對容易的青年項目,開始跟大佬們競爭面上項目時。”
截圖自小紅書
學校資源有限,若資源再被壟斷,青年教師就更加舉步維艱。
想加入團隊,首先你得有利用價值,而有價值則可能意味著受人制約,尤其是作為新人,好的話叫價值交換,差的話恐怕還得吃上一些虧;
但是不加吧,不僅缺少資源,辛苦自己不說,還可能面臨各種挫敗——申請基金失敗,評不上“帽子”,無緣科技部重大項目等。
問題三 學生質(zhì)量一般
平臺的區(qū)別還體現(xiàn)在生源質(zhì)量上。有教師表示,雙非學校的能收到最好的碩士生源就是來自本校的,帶學生比自己做科研還累。對此,敏慧也深有同感。
不過好在,近年興起“逆向考研”,不少名校生為了提高讀研的成功率,選擇到雙非院校深造,某種程度上也提高了生源質(zhì)量。
……
敏慧形容自己現(xiàn)在是想躺又躺不平,想卷又卷不起。她想過跳槽,但不確定的是,越來越卷的高校環(huán)境,此時跳槽,她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雙非高校雖然有缺點,但其實它也滿足了許多碩博求職者的需求,壓力沒有985/211高校那么大,入編機會也大一些,整體來說確實沒有那么卷。
講到底,生活沒有十全十美,假如當初敏慧手上拿到更好的offer,她還會選擇雙非嗎?
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那么多選項,所有選擇已經(jīng)是當下最好的選擇了。我們能做的只不過是做好資料搜集,盡可能全面地判斷,將風險降到最低。
以下也有一些建議,給正在求職的你作為參考:
(1)想做科研,平臺很重要
平臺的好壞在初期可能還看不出差別,但到中后期,發(fā)展差別會越來越大。好的平臺無論是項目申請、資金支持、科研力量等都更有優(yōu)勢,這些都是做科研的基石,入職之前最好了解清楚平臺。
(2)至少選擇有碩士點的學校
有碩士點,意味著高校有培養(yǎng)碩士生的資格。相反,沒有碩士點,也就是沒有碩士生,更沒有博士生,實驗開展、儀器維護、送材料、報賬等大大小小的活兒誰來做呢?
(3)了解所學專業(yè)在院校里的地位
每個學校的資源都是有限的,而資源通常會優(yōu)先給到學校的強勢專業(yè),因此,你的專業(yè)在學院乃至學校處于什么地位,將決定著你的學科方向是否會得到重視,能得到的支持有多少。
最后,大多數(shù)人都是舍棄一些,才能得到一些,重要的是找到自洽的生活方式。
▍往期內(nèi)容
>>《免考核、有編制!獨立學院轉(zhuǎn)設的公辦本科,值得去嗎?丨高才情報局第87期》
>>《高校輔導員成功轉(zhuǎn)崗教師,為什么最后我卻做回行政崗?丨高才情報局第86期》
>>《碩博可報,有編制,高職院校教師崗值得去嗎?丨高才情報局第85期》
